今天是2024年5月19日 星期日,欢迎光临本站 

湖北省行业资讯

十堰专精特新奖补!十堰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条件、奖励政策汇编!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3/10/18     浏览次数:    
十堰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措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关于十堰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措施奖励及申报条件内容,想申报的朋友欢迎咨询:
11年专业代理免费咨询:15855157003(微信同号)
(卧涛集团:抖音短视频运营推广、网站关键词运营推广、项目申报、工商财税,股权设计、软件开发、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专利商标版权软著、科技成果评价)
十堰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条件:
同时满足以下四项条件即视为满足认定条件:
(一)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达到2年以上。
(二)上年度研发费用总额不低于100万元,且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不低于3%。
(三)上年度营业收入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或上年度营业收入总额在1000万元以下,但近2年新增股权融资总额(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实缴额)达到2000万元以上。
(四)评价得分达到60分以上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近三年获得过省级科技奖励,并在获奖单位中排名前三;或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并在获奖单位中排名前五。
2.近两年研发费用总额均值在1000万元以上。
3.近两年新增股权融资总额(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实缴额)6000万元以上。
4.近三年进入“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500强企业组名单。
二、湖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评价指标
包括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能力四类十三个指标,评价结果依分值计算,满分为100分。
(一)专业化指标(满分25分)
1.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满分5分)
A.?80%以上(5分)
B.?70%-80%(3分)
C.?60%-70%(1分)
D.?60%以下(0分)
2.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满分10分)
A.?10%以上(10分)
B.?8%-10%(8 分)
C.?6%-8%(6 分)
D.?4%-6%(4分)
E.?0%-4%(2 分)
F.?0%以下(0分)
3.从事特定细分市场年限(满分5分)
每满2年得1分,最高不超过5分。
4.主导产品所属领域情况(满分5分)
A.?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取得实际成效(5分)
B.?属于工业“六基”领域、中华老字号名录或企业主导产品服务关键产业链重点龙头企业(3分)
C.?不属于以上情况(0分)
(二)精细化指标(满分25分)
5.数字化水平(满分5分)
A.?三级以上(5分)
B.?二级(3 分)
C.?一级(0 分)
6.质量管理水平(每满足一项加3分,最高不超过5分)
A.获得省级以上质量奖荣誉
B.?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获得ISO9001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C.?拥有自主品牌
D.?参与制修订标准
7.上年度净利润率(满分10分)
A.?10%以上(10分)
B.?8%-10%(8 分)
C.?6%-8%(6 分)
D.?4%-6%(4分)
E.?2%-4%(2 分)
F.?2%以下(0分)
8.上年度资产负债率(满分5分)
A.?50%以下(5分)
B.?50%-60%(3分)
C.?60%-70%(1分)
D.70%以上(0 分)
(三)特色化指标(满分15分)
9.地方特色指标。由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结合本地产业状况和中小企业发展实际自主设定1-3个指标进行评价(满分15分)
(四)创新能力指标(满分35分)
10.与企业主导产品相关的有效知识产权数量(满分10分)
A.?Ⅰ类高价值知识产权1项以上(10分)
B.?自主研发Ⅰ类知识产权1项以上(8分)
C.?Ⅰ类知识产权1项以上(6分)
D.?Ⅱ类知识产权1项以上(2分)
E.?无(0分)
11.上年度研发费用投入(满分10分)
A.?研发费用总额500万元以上或研发费用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在10%以上(10分)
B.?研发费用总额400-500万元或研发费用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在8%-10%(8分)
C.?研发费用总额300-400万元或研发费用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在6%-8%(6分)
D.?研发费用总额200-300万元或研发费用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在4%-6%(4分)
E.?研发费用总额100-200万元或研发费用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在3%-4%(2分)
F.?不属于以上情况(0分)
12.上年度研发人员占比(满分5分)
A.?20%以上(5分)
B.?10%-20%(3分)
C.?5%-10%(1 分)
D.?5%以下(0分)
13.建立研发机构级别(满分10分)
A.?国家级(10分)
B.?省级(8分)
C.?市级(4分)
D.?市级以下(2分)
E.?未建立研发机构(0分)
十堰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措施奖励
一、建立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次升级。到2025年,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期满3年首次通过复核的,地方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鼓励各县市区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励政策,引导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支持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实现研发机构和创新团队全覆盖。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0万元、20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对新认定的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基础上,对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5%的高研发投入企业,研发经费超出上年度部分给予补助。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或牵头申报的科技研发、重大成果转化等创新类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
三、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水平。对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通知识产权事务服务绿色通道。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专利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开展专利导航,促进企业精准获取、高效实施专利技术。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加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办案力度。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专项行动,组织专精特新专场对接活动,增强企业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效能。
四、促进质量品牌提升。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管控能力和品牌培育创建能力。对获得中国质量奖和提名奖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和50万元;对获得湖北长江质量奖和提名奖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70万元和20万元;对获得十堰武当质量奖和提名奖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和10万元。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大型展会,扩大十堰品牌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促进融通发展。加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力度,建立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载体,推动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供应链配套对接活动,鼓励龙头企业采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组织大型企业“发榜”提出产品技术创新和配套需求,邀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揭榜”开展技术攻关、精准配套,促进大型企业扩大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采购规模,形成常态对接机制。
六、推动数字化转型。支持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价诊断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运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研发设计、采购供应、仓储管理、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生产经营环节实施数字化改造,推动企业上云用云。优先推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省级技改补助项目,总投资门槛由2000万元调整为1000万元。
七、强化上市培育。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优先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入上市“金种子”“银种子”企业库,开展上市梯次培育和分类指导,全面落实企业上市分阶段奖励政策。
八、强化金融支持。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推送共享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打造“产业升级贷”“科技创新贷”“产供强链贷”等专属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强化央行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专项授信额度、贷款期限、利率优惠等政策倾斜。争取国家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支持,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优先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支持名单,降低担保费费率。利用政府性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股权投资。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债券融资。
九、加强人才支撑。加快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工业职业学院等院校对接合作的长效机制,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养输送急需紧缺技术技能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申报各类人才项目,落实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各项奖励措施。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2个由企业自主认定、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骨干人才奖励名额,以上年度个人在本企业薪酬收入的5%分3年发放补贴,第1年发放1%,第2年发放2%,第3年发放2%,实施奖补时人员已离职的不予补贴。
十、加强精准服务。选择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列为重点培育企业,建立领导包联制度,精准施策、重点帮扶,充分利用十堰亲清在线平台,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税收服务“春雨润苗”专项行动,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点对点”精细服务。实施专精特新项目“正面清单”管理,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项目核准备案、环评、安评、能评等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规范涉企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消防等行政执法检查,推行包容审慎监管。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